來自民間的對話 ~ 記一場特別的open space對話

關於『來自民間的對話』

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時報文教基金會公共電視共同合作的『來自民間的對話』工作坊,是台灣首度實驗性學習北愛爾蘭與以巴衝突地區的對話經驗,並以差異特性,所獨創之『民間深度對談模式』。

  在沒有預設立場與結論的自由對話空間下,創造出彼此傾聽學習理解的新嘗試。也許會帶給我們新發現與反思,為台灣族群(或認同)問題找到解答。『來自民間的對話』之特色如下:

  1. 學者專家會議:為規劃及確立本次對談的模式,籌備小組邀集台灣社會學、政治學及族群關係等各界之意見領袖,在超過半年的規劃與十餘次的籌備會議的集思廣益,以確立整個活動運作架構。
  2. 嚴謹抽樣以挑選參與者:本次座談共計395位來自全國各地朋友報名。第一階段:以立意取樣再分層抽樣的方式,將世代 (分為三個世代)、教育程度與政治傾向(傾藍、傾綠、無法判別)分為12類,依亂數篩選出60位民眾;第二階段:徵選小組按三大政治傾向經電訪後,選出最 後30位參與者。
  3. 工作坊進行模式:兩天的對話,我們一共採取了三個進程。
    1. 焦點座談:從參與者的動機分享與自我表述暖身,接著經由圖象,看照片說故事,幫助彼此了解不同參與者和台灣這塊土地的聯結,透過一個個生命故事,加強彼此的認識與理解。最後進入議題討論,提出最易被討論的族群、兩岸、政治話題,讓所有參與者自由對談,充分交換不同意見。
    2. 電影欣賞與討論:藉由觀賞「二二八事件歷史紀錄」、「山有多高」,兩部不同族群的生命經歷故事後,再由參與者回饋,分享自己和不同族群的相處經驗與盼望。
    3. 開放空間座談:在「學習傾聽和理解:一起建立尊重與包容的社會」的主題下,提供完全開放的對話空間給參與者。這一套用 於以巴及北愛的對話機制完全由參與者自訂主題、自己擔任主持人,並由每位參與者自由選擇討論主題的對話模式,在經過一天的討論後,再由參與者提出自己對如 何建立尊重與包容的社會的想法與共同的行動方案。 

 《面對族群與未來:來自民間的對話》會後相關討論文章:

運用OST於學習的地圖

因各地的活動頗多,本地圖暫搜集至2016下半年。

活動照片

www.flickr.com

Facebook

Blog Archive